华东理工大学,学校以“培育英才,华东理工大学,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大学,科研,教育,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4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大学,科研,教育。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2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3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华东理工大学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1年、2012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华东理工大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以“培育英才,大学,科研,教育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4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东理工大学,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674人,全日制本科生15462人,来自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1261人。现有教职员工3507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大学,科研,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华东理工大学。
60余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20万余名毕业生(含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华东理工大学,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大同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始于1952年,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英、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