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北京理工大学,名校,大学大力实施“强地、北京理工大学,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
风帆正劲,号角激昂。学校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中长期“三步走”发展目标和“6+1”发展战略,提出到204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勤奋、北京理工大学,创新”的校风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不断开拓奋进。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名校,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以“高远的理想、强健的体魄、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理工大学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35位院士;有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有成就斐然的企业家,以及航天、兵器、电子、信息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北京理工大学,始于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较早建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已与多个国家签订交换生协议
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名校,大学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西山实验区、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学校有教职工3526名,两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500余人。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名校,大学,学校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高新工程”和“科技奥运”,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
七十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李富春、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北京理工大学,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同年,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